你能接受「跨性别」吗?这部8.5分纪录片太震撼了!
文:Manre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名词——『跨性别』
通常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天生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是属于另一种性别。而医学上经常使用性别焦虑或性别认同来解释跨性别者。
而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正是与『跨性别』这一团体有关。片名:《有性无别》。
豆瓣评分8.5,看过的人不多,却无一例外给它打了高分。
时长较短,只有寥寥30多分钟。
拍摄方法也是纪录片中老生常谈的『同期声』和『解说词』搭档,却因为把主题对准了这些小人物内心中最深刻的泪与痛,而呈现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现实力量。
整部纪录片是以一种采访的形式而展开的。
拜访者是同样拥有着『跨性别』身份的模特汪欣蕾。
开篇就是关于她大段大段的模特拍摄日常,给人一种特别明亮向上的感觉。让观众觉得特别诧异和惊喜,也更加预料不到这是一部主题异常沉重的片子。
随后画面切换到她的自我介绍,“我叫汪欣蕾,是一名跨性别女性。”整个纪录片也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随后她采访了很多跨性别女性。
有话剧演员丝丝;
早餐店老板王嘉敏;
调香师雪小霖;
跨性别男性的母亲。
没有太多关于艺术的探讨,大多数都是与跨性别者进行关于生活和现状闲聊。却依旧能给人巨大的思考和冲击。
就拿第一个被采访者丝丝的生活状态来说。
她结过婚,但一直因为自己的性别认知而感到困扰。在经历了种种心理挣扎之后,她终于选择切掉生殖器,做一个女生。她勇敢的选择填充面部脂肪来让自己显得更像女性,所以哪怕在手术过程中压迫到末梢神经而导致右眼失明她都是甘之如饴。
不为别的,就因为她终于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她告诉汪欣蕾:“社会上有很多把我放当成怪物,但并不是因为他们排斥我,而是因为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懂,就是无知,但是他们又不喜欢这个词。”
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在这个镜头里红了眼眶。因为同情,也因为无奈。社会上总有这样那样的边缘人士,例如同性恋,例如跨性别。很多人看似理解,但开口时却依旧是『基佬』、『人妖』这样充满歧视性的词语。
还有那个结婚了很多年的早餐店老板。
她笑着对采访者说,她的孩子已经十岁了,但仍旧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叫她“爸爸”。她准备去做手术了,虽然做完手术后妻子就要和他离婚了。但她相信,社会会慢慢接受她们的。
场景一直是那个固定的场景,唯一有变化的是她接受采访时,周围那些走过的、和因为好奇而围观的人们。
太克制了。
没有拍摄跨性别者和家里人争吵,没有拍摄周围的人对她们议论纷纷,也没有拍摄他们多么艰难多么痛苦。
这部纪录片中的所有镜头,都是生活的平铺直叙,它所呈现出来的都是这些『跨性别』者对于生活乐观的态度。
尽管她们还没有彻底被社会接受。但是她们愿意站出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用自身所有的经历让大家真正了解这个群体。从而让这个群体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说不震撼都是假的。
包括这部影片中大段大段令人深思的解说词。
“我是一个女人,但是我没有阴道。”
“我没有阴道,我就不是一个女人了吗?”
“为什么要用身体去定义一个人的灵魂?”
“真的希望这个世界对于我们少一些盲目,少一些歧视。”
每一句都是『跨性别』者来自内心深处最坦诚的控诉。每一句都打到人的心坎里,引起最为强烈的思考。
说到底,他们的确是什么都没有做错。他们只不过是想做回真正的自己。
而在他们努力找回自我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社会其他人一丝一毫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有什么资格把他们当成怪物?
最后说说这部纪录片拍摄手法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着落点吧。
不是带着尊重的『平视』拍摄手法,也不是『让跨性别采访跨性别』的温馨模式,而是隐没在同期声中的那一片细碎的背景音乐。
张国荣的《我》: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开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得赤裸裸。
把这些『跨性别』者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导演的温柔——他理解他们,所以他拍摄了这样一部片子,想要帮助他们。
另外拜访者汪欣蕾愿意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理由也非常引人深思。
她说:“我觉得如果有一个更开放的社可能愿意出柜、愿意讲这些事情的人会更多,他们会活得更自在。可能我的力量就是凤毛麟角,但一定要有人说啊,你不说出来,这个社会永远不会有人道这个事情,也没有人接受这个事情。”
让人敬佩,也让人难受。
归根结底,她们还是孤独的。少数人理解,多数人把她们当作异类。但她们依旧坚持做自己,就算没有被社会接纳的那天。
就像影片结束时解说词所说的那样。
“发声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她们,有被社会接纳的那天。
-END-